6月上旬信息部党支部组织了一次特别的红旗渠党史教育之旅。河南省林州市全长70.6公里的红旗渠是林州人民的“生命渠”、“幸福渠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修建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,更是因为它孕育了不朽的红旗渠精神!本人用心学习和感受红旗渠精神,现将学习感悟分享。 旧时的林县土薄石多,水源有限,素有“十年九旱、水贵如油”之称,林县人民日常用水不能得到满足,更不用说大面积灌溉。我们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,想人民之所想,急人民之所急,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。1960年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,经过河南、山西两省协商同意,又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,“引漳入林”工程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。面对资金缺乏,物资、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困难,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用时十年,坚强团结,无私无畏,迎难而上,用自己的双手和斗志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属于中国的“人工天河”。 自力更生,是林县百姓的精神;艰苦创业,是中国人民的坚韧。看着纪念馆中已经砸到变形的铁锤、磨到只剩寸余的钢钎,当时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。资金不够自己筹,工具不够自己造,一盆水一个板凳就是简单的水平仪,藤帽麻绳就是安全帽安全绳。迎着困难前行,红旗渠工程历时十年,削平了1250座山头,架设151座渡槽,开凿211个隧洞,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,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。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:“新中国有两大奇迹,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,一个是林县红旗渠。” 团结协作,是中华民族的传承;无私奉献,是我们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前进方向。红旗渠工程参与群众超七万人,男女老少齐动员,甚至连放学的孩子都要带一块石头去帮忙。那个时候生活困难,但是大家的想法很简单,苦干一辈子,后代就能多享福。红旗渠修建的十年当中,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。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,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。习总书记说过:“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。”红旗渠记载着林州人民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,它承载着林州人民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斗争精神,这种奋斗的精神应当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,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历史记忆。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这十六个字是红旗渠精神更是我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方向。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: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以自力更生为立足点,以艰苦创业、无私奉献为核心,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,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,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。今天的红旗渠,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,它更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。 红旗渠精神灿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,也同样振奋了新时代的海油人。作为一名天然气行业从业者,我要以“红旗渠精神”为方向,保持优良作风,强化“我为祖国献石油”和“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”的使命担当,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,让艰苦奋斗成为我为人的根本。作为信息化部门一份子,我要以“红旗渠精神”为指导,坚定理想信念,发挥自身价值,为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,让立足实干成为我做事的目标。 红飘带引我们走进红旗渠精神,红色坚守将永恒传承! |